1.倪海厦学习顺序

2.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五六)

倪海厦治疗白发_倪海厦治白癜风经方

倪海厦的中医师承如下:

那我的一个老师呢,叫做周左宇,他是以前北京的四代的家传的名医。1949年以后,他是到台湾;

那另外一个是徐济民,是我的启蒙的恩师。他是江苏来的,在上海的名医,他针灸非常的历害,是这两个老师引领我进入中医的大门。

后来我就一直跟周老——周老师周左宇还有徐济民学。那这二位名师,真的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所以,这二个是我一生影响我最大的这个老师,正式师传的,叫师徒制。至于经方呢,倒不是他们俩个传的,经方断代,台湾也没有什么所谓的经方家。那这个经方只好从书上去研究。

除了向两位老师学针灸外,倪师还到基隆一间中药行当学徒,那间中药行有四位中医师坐馆,其中一位就是师承曹颖甫的经方大家姜佐景,倪师开始接触到经方,就是从姜佐景开始。这四位医师平时最喜打,倪师随侍在侧,端茶送水,而中医师聊天,多半就是聊些行医经验和心得,倪师在白天听了之后,回家就会翻阅医书,初期倪师博览群书,无所不看,各家各派都有涉猎,但很快的,倪师就确信了经方,才是他未来心力的方向。

倪海厦学习顺序

近年来,随着中医学经典的浪潮袭来,大家重新开始重视经典,经方在临床中的应用也多了起来,这是好事,可是,关于经方的使用,历来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用经方尽量用张仲景的原文原量,不要随意加减,更不要随意合方使用。另一种则认为,经方也应该“随症加减”,不仅可以改变药量,也可以增减药物,更可以合方使用。作为初学经方者,都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到底是用原方原量好,还是随症加减好?上面的两种观点哪个更正确呢?

笔者刚开始学习经方时,也困惑了好久,直到学习了经方大师倪海厦的课程后,才慢慢明白了经方到底应该怎么用。今天,笔者通过倪海厦的一则真实医案来告诉诸位,经方的正确使用方法!

患者HN,女性,54岁,就诊时间:2008年4月21日,体型:胖。

就诊原因:身热重(患者正处于更年期),因体胖,想要中医减肥,手关节有点痛,双足跟痛,倦怠无力,情绪沮丧,有一点咳嗽。以上就是患者的主要症状和求诊原因。

问诊:大便每日行,睡眠多,嗜睡。胃口过好,食欲好。有口渴,喜室温饮。

脉诊:细小无力。

舌诊:淡白干。

分析:患者自诉身热重,再加上她有口渴,喜室温饮,胃口又好,我们首先想到这应该是个热证,阳明里热肯定是有的。但是,如果仅停留于此,诊断就不够全面,因为患者还有其他明显的症状并不能用阳明热来解释,比如,患者有嗜睡的问题,感觉倦怠无力,脉又是细小无力的,这些症状明显是阳虚的表现,熟悉《伤寒论》的朋友应该能想到少阴病。另外,患者还有情绪沮丧、手关节及足跟痛等问题,这些也并不能用阳明病来解释。看来,患者是一个病情复杂的情况,应该是寒热错杂的。

读者朋友们,如果你能想到这里,说明你的中医基础还不错,至少在辩证的大方向上是对的。那么,倪师是如何辩证的呢?

倪师的诊断是:上热下寒,这样的辩证结果,如果用经方,该用什么方呢?回到开篇提到的问题,如果是第一种观点,我们要找到那个既能够解决上热,同时又能解决下寒的方子,哎,有同学灵光一闪,这种寒热错杂的证型,不正是“厥阴病”吗?乌梅丸怎么样?

厥阴病从证候分析,属于六经病阴阳胜复、寒热错杂的证情,治宜清上温下,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的代表方剂,这不是很符合患者的病情吗?如果我们对照厥阴病的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患者除了有口渴符合“消渴”这个症状外,其他都不符合,显然,乌梅丸并非最佳方剂。

那么,经方大师倪海厦是如何处方的呢?

先说针灸部分,患者有手关节及足跟痛,倪师用针刺的疗法来解决疼痛,三间透后溪治疗手关节痛,大陵、水泉、仆参治疗足跟痛,这里重点解释一下大陵穴,为什么足跟痛用大陵穴?因为针刺有对称取穴法,倪师说,如果我们将手掌向下按下去,大陵穴的位置是不是和足跟的位置对称?确实如此,所以就有了这样的对称取穴法,说是全息取穴法也对。

接着看经方部分,倪师是用的一个经方吗?当然不是!而是用了四个经方的组合方!首先,用了麻黄、炮附子、细辛,这不正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吗?可以解决患者少阴病,也就是下寒的问题,接着,用了石膏、知母,这当然是白虎汤了!针对患者上热,或者说是阳明热的问题。然后,倪师用了半夏、厚朴、苏叶,这三味药是半夏厚朴汤的主药,用来祛痰利咽,解决更年期的问题,对情绪沮丧也有疗效。那手关节痛及足跟痛不用药吗?当然要用!倪师用的是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芍、白术、防风,合上前面的麻黄、附子、知母,不就是桂枝芍药知母汤吗?最后,患者想要减肥,肾虚怎么能减得下去!所以,倪师用了生地、泽泻、补骨脂补肾,至此,方子完成!大家仔细看看,倪师的方子开得好不好?

这样的方子下去,如果没有疗效就怪了!难道不是吗?经方大师倪海厦的医案非常直白地告诉了我们开篇时提到的问题,经方当然是可以合用,并且应该合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辩证准确,然后,选方时首先要考虑经方,有是证用是方,有是证用是药,这样才是真正的经典思维,才是经方使用的正确方式!

倪海厦伤寒论笔记(一五六)

现在为人熟知的倪海厦著作就只有两部。一部是天纪,一部是人纪。另一部地纪还没传世倪海厦就去世了。通俗来讲,人纪就是医术,学医的。天纪就是的,命理学。那么怎么看才能事半功倍呢?

天纪和人纪哪部先看都无所谓,先看梁冬对话倪海厦,其次:

如果是人纪的话,依次看针灸篇、神农本草经篇、黄帝内经篇、伤寒论屁、金匮要略篇。再看临床案例和八纲辨证,最后看人纪实践医案。

如果是天纪的话,依次看六壬篇、紫微斗数篇、易经篇,最后看那些案例即可。

伤寒论第141条辨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三物小白散)

原文解释寒实结胸,有结胸主症,无热症症候表现的,治疗可用三物白散。

如果遇到寒实结胸,实代表有物,有东西在里面,实分成寒热,热的症状很简单,病人会渴会烦燥,脉会数,舌苔会很黄;如果是寒也是有东西在里面,这时候不能开大小陷胸汤,因为陷胸汤是对热实结胸,陷胸汤里面都是比较寒凉的药,如果寒实再用陷胸汤,寒会实得更紧,所以,这时候要靠“三物小白散”。

寒实的处方非常的强,“寒实”我们可以把它当成是肿块,肿瘤来对待,“寒”我们需要用热的药,“实”我们需要用攻坚的药。

为什么叫三物小白散,就是三个药看起来是白色的,因为剂量用得不多,就是小白,一点点。这个剂量太强了,所以,只用一点点就可以。

三物小白散方:

?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贝母三分。右三味,为散,纳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病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身冷皮栗不解,欲引衣自覆者,若以水噀之洗之,益冷,热却不得出,当汗而不汗,则烦。令汗出已,腹中痛,与芍药三两,如上法。

从这个方来看,用量都很小的,前面的那些方剂都钱,两,这里用分,而且还是三分,一分。巴豆一般两粒就可以了。巴豆在《神农本草经》里是最热的药,热起来比牛黄还热,也是我们在攻坚的时候用。

巴豆这味药,很少用在西医,只要西医处理过的病人,都不用巴豆,因为会有产生盲点,不能确定,如果西医没有碰过,就可以下巴豆。如果体格比较壮大,巴豆就可以用到三颗四颗,一般的剂量两颗就够了。当巴豆用到三颗或者四颗的时候,桔梗和贝母的剂量也要加上去,桔梗和贝母是等量。

巴豆把皮去掉以后,把里面的仁掰开把心取掉,放在锅里一炒,很快就变成了黑色的了,非常的油,与桔梗和贝母三个碰在一起,做成散,就叫三物小白散。

桔梗是非常有名的祛痰药,而且祛的是寒痰,在《金匮》里面有一个桔梗汤,桔梗甘草汤,会重用到桔梗,就是去白痰。贝母也是祛痰的。

当我们确定是寒实结胸的时候,就可以使用三物小白散。临证上看的时候,遇到肺癌的病人,也有结胸,非常的痛,或者是没有办法躺下去,没有热证在外面,就可以用三物小白散。所以没有热证,就是病人没有发烧。往往癌症的病人会有低烧,低烧不算在热证里面。

寒证的病人口不渴,怕冷,喜欢喝热水,这些就能体现出病人没有热证在里面。

吃了巴豆的后遗症就是下利不止,吃什么就拉什么,要处理这个问题非常简单,有三个方法可以处理,一个是喝一杯冷开水就好,如果是喝热开水,照样下利,如果是喝冷开水,利就止掉了。喝冷开水你赚不到钱,那就用第二个,第二个就是吃黄连,黄连也可以止掉它,因为巴豆很热,黄连很冷,就可以把巴豆的利止掉,第三个喝豆浆也可以把巴豆的利止掉。

所以,用了毒药不要怕,因为你知道怎么收,不敢放,是因为不知道怎么收。经方里面最凶的药就是巴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