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风西医叫什么_紫白癜风相当于西医的
1.常见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2.腋窝长了褐色(棕色)癣
3.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4.什么是手鲜?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热疮的病因病机 5 风热疮的症状 6 风热疮的诊断 7 需要与风热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紫 7.2 圆癣 8 风热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热蕴肤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血热风盛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9 风热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风热疮的方剂 2 治疗风热疮的穴位 3 治疗风热疮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风热疮 5 风热疮相关药物 1 拼音
fēng rè chuāng
2 英文参考windheat sor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ityriasis rose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ityriasis rose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风热疮(windheat sores pityriasis rosea[1])为病名[2]。见《外科启玄》卷八。又称血疳疮、风癣、母子疮等。是指以疹色如玫瑰,脱屑似糠秕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1]。为急性自限性皮肤病[1]。以淡红色或黄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斑,其长轴与皮纹一致,上覆以糠秕状鳞屑,先有母斑后有子斑为临床特征。好发于春秋季节,多见于青壮年。有自限性,一般4~6周可自行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病程长达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外科正宗》:“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初起消风散加浮萍一两,葱豉作引,取汁发散。久者服首乌丸、蜡矾丸,外搽大黄膏,用槿皮散选而用之,亦可渐效。”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风癣,即年久不愈之顽癣也,搔之痹顽,不知痛痒。”
风热疮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3]。
4 风热疮的病因病机风热疮由风热郁肺,发于肌肤所致[2]。
风热疮因过食辛辣炙博,或情志抑郁化火,导致血分蕴热,热伤阴液而化燥生风,复感风热外邪,内外合邪,风热凝滞,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
5 风热疮的症状风热疮多发于四肢及胸胁部位,初起丘疹,剧痒难忍,久搔成疮,甚则渗出鲜血[2]。
6 风热疮的诊断部分患者皮损发生前可有全身不适、头痛咽痛等前驱症状。皮损初发时常于躯干或四肢出现一椭圆形或圆形淡红或黄褐色斑片,直径约3—5cm,边缘不整齐,上覆以少量粘著性糠秕状鳞屑,长轴与皮纹或肋骨平行,此即为母斑,或称先驱斑,母斑大多为1个,但亦可能为2—3个。母斑出现1—2周后,即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班相同而形状较小的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子斑出现后,母斑颜色变得较为暗淡,皮损颜色不一,自鲜红至褐色、褐**或灰褐色不等。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及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少数也可见于股上部,但颜面、小腿一般不发生,粘膜偶有累及。
患者有不同程度瘙痒,少数完全不痒。一般无全身症状,但也有部分患者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空格核肿大等全身症状。
风热疮有自限性,一般经4~6周皮损可自然消失,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斑,少数病例可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痊愈,愈后一般不再复发。
7 需要与风热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紫紫多发于胸背、颈侧、肩胛等处,皮损为黄豆到蚕豆大小的斑片,微微发亮,先淡红或赤紫,将愈时呈灰白色斑片。—·般无自觉症状,或有轻度瘙痒。真菌检查阳性。
7.2 圆癣圆癣皮损数目少,呈环形。中心有自愈倾向,周边有丘疹、水疱。真菌检查阳性。
8 风热疮的治疗风热疮治宜清热疏风止痒。
可内服消风散或防风通圣散[2]。亦可用紫草15g、板蓝根30g煎汤内服[2]。
可外用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2]。
8.1 辨证治疗 8.1.1 风热蕴肤风热疮·风热蕴肤证(windheat sore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massing in skin)是指风热蕴肤,以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少量细糠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微黄,舌质红,舌苔白或薄黄,脉浮微数为常见症的风热疮证候[3]。
8.1.1.1 症状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于,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8.1.1.2 辨证分析血分蕴热,复感风热,风热蕴结于肌肤,故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色斑片;风热伤津,肤失润养,故皮损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心烦口渴、大便于、尿微黄为脏腑有热之征;舌红、苔黄、脉浮数为风热蕴肤之象。
8.1.1.3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8.1.1.4 方药治疗消风散加减。瘙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以祛风止痒。
8.1.2 血热风盛风热疮·血热风盛证(windheat sore with pattern of blood heat and wind excessiveness)是指血热风盛,以皮疹色泽鲜红,上有糠秕样鳞屑,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发病较急,病程较长,伴心烦易怒,口燥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滑数为常见症的风热疮证候[3]。
8.1.2.1 症状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剧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
8.1.2.2 辨证分析风热久羁,内人营血。伤阴化燥,故斑片鲜红或紫红,鳞屑较多,瘙痒剧烈,伴有抓痕、血痂;舌红、苔少,脉弦数为风热血燥之象。
8.1.2.3 治法凉血清热,养血润燥。
8.1.2.4 方药治疗凉血消风汤加减、血热甚者,加水牛角以凉血清热。
8.2 外治法以5%~10%硫黄膏处涂或三黄洗剂、2号癣药水、复方蛇床子洗剂等外搽,每天3~4次。
9 风热疮患者日常保健1.注意皮肤清洁卫生,避免风邪外袭。
2.皮肤忌用热水烫洗,避免搔抓,忌用 *** 性的外用药物。
3.忌食辛辣、鱼腥发物。
10常见皮肤病中西医病名对照
生活中大部分人都经历过头痛的症状,一部分人经过休息就能得到缓解或症状消失,但是一部分人会发生持续性或反复性的头痛,令人饮食不安、夜不能寐,甚至对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如果不及时排查病因,可能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
头痛原因的中西医理论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西医理论按照病因大致将头痛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原发性头痛包括:偏头痛、紧张型头痛等,多为良程,继发性头痛包括头颈部外伤、颅内感染、颅内肿瘤等器质变。对于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头痛应尽早去除病因,如颅内感染应抗感染治疗,颅内肿瘤需考虑手术治疗等。
中医理论中,头痛是指以头部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病征,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头风”。明代的《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了总结:“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 、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 、东垣六经之类是也”也就是说头痛的病因病机分为:
1. 感受外邪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于头,清阳之气不畅,阻遏经络而导致头痛。
2. 情志郁怒长期精神紧张忧郁,肝气郁结,肝失于条达拘急而头痛;或平素性情暴逆,恼怒太过,气郁化火,肝阳失敛而上亢。气壅脉满,清阳受扰而头痛。
3. 饮食不节素嗜肥甘厚味,暴饮暴食,或劳伤脾胃,以致脾阳不振,脾不能运化转输津液,聚而生痰,清窍为痰湿所蒙;痰阻脑脉致气血不畅,脉络失养而痛。
4. 先天禀赋不足,或劳欲伤肾,阴精耗损,或年老气血衰败,或久病不好,产后 、失血后,营血亏损,气血不能上营于脑,髓海不充而痛。
5. 外伤摔倒,久病经络不畅,血淤气滞,脉络失养而致头痛。
了解了头痛产生的原因后,您是不是也想了解中医是如何使用中药辨证治疗头痛?下面就由逸仙药师详细地向您道来。
头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寒畏风,受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
方剂: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薄荷叶、川芎、荆芥、细辛、防风、白芷、羌活、甘草组成。
功效: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
2、风热头痛
症状:头痛且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或面红目赤,或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方剂:芎芷石膏汤出自《金鉴》,由川芎、白芷、石膏、菊花、羌活、藁本组成。
功效:疏风清热。主治:外感风邪之恶风身热,偏正头痛。
现代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偏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慢性鼻炎所引起的头痛等证属风邪所致者。
使用注意:气虚、血虚、或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等引起的头痛,均不宜使用。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
方剂:羌活胜湿汤出自《脾胃论》,由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蔓荆子、川芎组成。
功效:祛风胜湿止痛。主治:风湿在表之痹症。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
现代应用: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强直性脊柱炎等证属风湿在表者。
使用注意:素体阴虚者慎用。
4、肝阳上亢所致头痛
症状:头痛而眩,心烦易怒,夜寐不宁,或兼协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方剂:羚角钩藤汤出自《通俗伤寒论》,由羚羊角、桑叶、川贝、鲜生地、钩藤、菊花、白芍、甘草、淡竹茹、茯神组成。
功效: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主治: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甚则神昏。
现代应用:常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及妊娠子痫、高血压所致的头痛、眩晕、抽搐等证属热极动风者。
使用注意:虚风内动者,不宜应用。
5、痰浊所致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呕恶痰涎,苔白腻,或舌胖大有齿痕,脉滑或弦滑。
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悟》,由半夏、天麻、茯苓、橘红、白术、甘草组成。
功效:化痰息风,健脾祛湿。主治:风痰上扰证。证见眩晕头痛,胸膈痞满,痰多呕恶。
现代应用:常用于神经衰弱、耳源性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等证属风痰上扰者。
使用注意:阴虚肝亢、气血不足的眩晕头痛者,不宜使用本方。
6、气血虚所致头痛
症状:头痛而晕,遇劳加重,面色少华,心悸不宁,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而弱。
方剂:八珍汤出自《瑞竹堂经验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组成。
功效:益气补血。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体倦气短,心悸,食少。
现代应用:常用于神经衰弱、风湿性心脏病、心律失常、血液病、排尿性晕阙、甲状腺功能低下、月经不调、闭经、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等,证属气血两虚者。
使用注意:诸出血症因于血热妄行者,不宜使用。
7、淤血阻络所致头痛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头部外伤史。舌紫,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方剂:通窍活血汤出自《医林改错》,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黄酒组成。
功效:祛瘀通络。主治:淤阻头面证。头痛昏晕。
现代应用:偏头痛,日久不愈,头面淤血,头发脱落,眼痛白珠红,酒渣鼻,久聋,紫,牙疳,妇女干血劳,小儿疳症等。
使用注意:本方活血化瘀之功较强,孕妇忌用。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外感头痛如进行性加重,伴有发热项强,呕吐,或意识改变者,为热盛动风而转为痉证(性脑膜炎或流行性脑膜炎),病情凶险,宜及时送医院救治;内伤头痛进行性加重或伴有项强、视力障碍、肢体麻木等,亦应考虑演变他证,应急送医院诊疗。
用药注意
含祛风类药物的方剂阴虚阳亢患者、孕妇禁用,年老体弱、幼儿慎用;含寒凉味的方剂孕妇禁用,体弱虚寒、腹泻者忌用。
健康指导
1. 饮食清淡、低盐。
2. 忌膏粱厚味,忌辛辣、生冷、鱼腥,忌过饱。外感头痛与感受外邪有关,应慎风寒,尤其冬日宜注意保暖。内伤头痛则宜调情志,避免肝阳突然升动;戒烟酒,防过劳,使无内伤积损而气血通畅,阴平阳秘。
3. 高血压患者头痛常因血压升高而发作或者加重,应随时监测血压,及时将血压控制至安全范围。
参考文献:
1.《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方剂学》贾波,李冀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腋窝长了褐色(棕色)癣
蜘蛛疮俗称带状,又名“缠腰火丹”、“蛇串疮”、“缠腰龙”,指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状如蜘蛛者。其是由水痘-带状感染所引起的一种皮肤病。发病最初期,患者会出现轻度发热、感觉疲劳、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发病部位皮肤感觉过度敏感或有阵发性神经痛等症状。随后会出现局部皮肤潮红,出现沿神经分布、排列成带状的粟米至黄豆大小的丘疹,丘疹很快转变为水疱、大疱或血疱,逐渐增多,融合成片。同时疼痛逐渐剧烈,表现为持续性烧灼感,针割状痛,昼夜不息。2至4周后大部分病人会好转。
西安孔雪娟院长专治这个病,她的药方已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还可支持省、市、异地医保以及居民医保。
皮肤病病名中西医对照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根据你的陈述,考虑为“花斑癣”的问题。
“花斑癣”是由卵圆形糠秕袍子苗引起的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表真菌病,俗称“汗斑”。与中医“紫”相当。
1)临床表现:
1.原发皮损为黄豆大小斑疹,无炎症,上覆极细微发亮的鳞屑,呈皮色、灰**或棕褐色甚至黑色。去除鳞屑,留下暂时性色素减退斑。
2.好发于多汗的部位;如躯干、腋窝、腹股沟,大腿及面颈部亦可发生。
3.常夏发冬轻,可以持续多年不愈。
4.多无主观症状,偶有轻痒。
5.鳞屑直接镜检,可查见大量菌丝及成团孢子。皮损在滤过紫外线灯照射下,显示黄褐色荧光。
2)一般诊断:
1. 根据其临床表现,皮屑以10%氢氧化钾液直接涂片找到弯曲或弧形的檀秕酵母菌丝或圆形孢子,即可诊断。
2.本病需与鉴别,后者主要为成片皮肤色素缺失而呈白色,其边缘可有色素沉着,一般无脱屑,无痒感,也无出汗过多后加重等。还应注意与贫血痣、玫瑰糠疹、红癣等鉴别。
3)常规治疗:
1.西医
① 局部治疗
搽药前最好先用热水肥皂洗去鳞屑,再外搽复方雷琐辛搽剂,或10%冰醋酸、或40%硫代硫酸钠、或1%克霉唑霜,2%咪康唑霜,每日2次均有效,但易复发。
② 内服药物
对于反复发作者可选用酮康唑200毫克,每日1次,服5日;或伊曲康唑200毫克,每日1次,服7日;或氟康唑400毫克,1次服用。
2.中医
① 五倍子散
取五倍子30可,硫黄20克,枯矾15克,白附子10克。以上4味药研细末,用醋调如糊状,充分调匀备用。用时先将皮损处用清水洗净、揩干,而后用黄瓜蒂(也可改用生姜片)蘸药稍用力涂擦患处,每日2次,连用10天后改为每天擦1次,连用2周即可。
本方适用于花斑癣。
② 汗斑散
用土大黄25克,土槿皮10克,硫黄6克,密陀僧3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黄瓜或紫茄蒂蘸药末涂擦患处,日2次,连用7--14天可治愈。
本方适用于花斑癣。
③ 消斑散
取密陀僧、樟脑、硫黄、 煅硼砂、枯矾、轻粉各15可,冰片3克。将轻粉以外的6味药分别研极细末,然后七味药共同混合调匀备用。将皮损处用清水洗净。揩干,将生姜切成片蘸药粉,稍加用力涂擦患处,每日1--2次,连用2周以后,每隔2天外擦1次,再连用10天即可。
本方适用于花斑癣。
④ 祛斑洗液
用黄连、龙胆草、土槿皮各30克,白鲜皮、地肤子各15克。将上药煎水1000毫升,直接熏洗患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用10天。
本方适用于花斑癣。
4)秘方膳方:
1. 取独头蒜(或小蒜头)捣烂,用纱布包好,蘸陈醋(最好用镇江陈醋)擦患处(擦至局部发热伴轻微刺痛),每日3次,用5--7天,有特效。
2. 用生姜250克,洗净切成薄片,于日光下晒干。然后放入酒瓶内用白酒浸泡并密封2--3天。将泡好的白酒涂抹于患处,每日3次,3--5天即可痊愈。
5)预防调养
1.患者应坚持用药,积极治疗,以彻底治愈为最终目的,不可自行终止治疗,以防反复。
2.增强个人卫生保健意识,不乱用他人生恬用品。搞好个人卫生,杜绝传染源。
爱心提示:以上介绍用方,请务必咨询当地正规中医医院,结合自身生理特点和不同的病理变化,辨证选择使用。
以上回答如果满意,请不要辜负我的一片好意,及时纳为答案。
什么是手鲜?
第一章 真菌性皮肤病
白秃疮(白癣)、肥疮(黄癣)、赤秃(脓癣)、圆癣(体.股癣)、鹅掌风(手癣、慢性手部、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掌跖角化),脚湿气(脚癣)、灰指(趾)甲(甲真菌病);紫(花斑癣)、丹癣(红癣)
真菌性皮肤病
头癣:秃疮、肥疮、白秃疮、癞痢头、白癞痢、蛀发癣
手癣:鹅掌风
足癣:臭田螺、田螺疮、烂脚丫、脚湿气
甲癣:灰指甲、鸡爪甲
体癣:圆癣、金钱癣、钱癣
股癣:阴癣
花斑癣:紫、汗斑
叠瓦癣:刀癣
癣菌疹:脚气疮
口腔念珠菌病:鹅口疮、雪口
第二章 球菌性皮肤病
黄水疮(脓疱疮)、脓窠疮(深脓疱疮)、发际疮(毛囊炎)、项后肉龟疮(颈部硬结性毛囊炎)、火珠疮(秃发性毛囊炎)、时毒暑疖(单纯性毛囊炎)、疖(疖与疖病)、热疖(性疖肿)、脑疽(项后痈)、面发毒(面部脓皮病)、羊胡疮(须疮)、蜂窝组织炎、丹毒(含赤游丹、抱头火丹、流火)、漏腋/腋痈(化浓性汗腺炎)、暑疖(多发性汗腺脓肿)、沿瓜疔(甲沟炎)、蝼蛄疖(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
第三章? 杆菌性皮肤病?
疠风(麻风)、鸦口陷疮/流皮漏(寻常狼疮)、瘰疠(颈淋巴结核)、颜面雀啄形血风疮(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疣状皮肤结核、丘疹性坏死性皮肤结核、腓湍疽(硬红斑)、阴蚀(急性女阴溃疡)、类丹毒、疫疔(皮肤炭疽)、虫番蛇疬(瘰疬性皮肤结核)
细菌感染性皮肤病
脓庖疮:黄水疮、滴脓疮、脓窠疮
疖 :疖、暑疖、热疖、疖毒、坐板疮
麻风病:麻风、风、大风、疠风
丹毒:丹毒、赤丹、抱头火丹、流火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流皮漏、颜面雀啄
硬红斑:腓肠发
毛囊炎:发际疮〔头后部〕、疖毒
头部脓肿性穿凿性毛囊炎:蝼蛄串、蟮拱头
坏疽性脓皮病:蛐蜒疮、蚯蚓瘘
痈:痈、有头疽
寻常性狼疮:流皮漏
皮肤炭疽:疫疔、鱼脐疔
类丹毒:类火丹、类赤丹
红癣、丹癣
瘰疬性皮肤结核:蟠蛇疬、鼠瘘
第四章? 性皮肤病
热疮/热气疮(单纯)、蛇串疮(带状)、水痘(中西同名)、千日疮(寻常疣)、扁猴(扁平疣)、鼠乳(传染性软疣)、麻疹(中西同名)、奶麻(幼儿急疹)、风痧(风疹)、手-足-口病、传染性红斑、副猩红热、挤奶员结节、线瘊(丝状疣)
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緾腰火丹、蛇串疮、蜘蛛疮、火带疮
风疹:风痧
水痘:水痘、水花、水疮
寻常疣:枯筋箭、疣目、千日疮、疣疮、刺瘊
传染性软疣:鼠乳
跖疣:足瘊、牛程蹇(JIAN)
单纯:热疮、热气疮、火燎疮
扁平疣:扁瘊
样:痘风庖
幼儿急疹:小儿发痧
传染性红斑:丹痧
第五章 动物性皮肤病? 疳疮(疥疮)、鸡癞毒(螨皮炎,含沙螨、鼠螨、禽螨)、刺胞皮炎、隐翅虫皮炎、蠓, 白蛉叮咬皮炎、桑毛虫皮炎、松毛虫皮炎、粪毒(钩虫皮炎)、鸭怪(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蚤病、蜂. 蜈蚣. 蝎螫伤、囊虫病(或皮肤猪囊虫病)、皮下蝇疽病、丝虫病、蛲虫病
及昆虫性皮肤病
疥疮:干疥、湿疥
虫咬皮炎:毒虫咬伤
禽类血吸虫尾蚴皮炎:鸭怪、鸭屎风
蛲虫病:谷道痒
钩虫皮炎:类毒块
隐刺虫皮炎:虫毒疮
第六章 接触性皮炎与?
接触性皮炎、湿疮()、月蚀疮(耳后间隙性)、湿毒疮(淤积性)、四弯风(遗传过敏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串皮风毒(传染性样皮炎)、走皮趋疮(头部脂溢性)、粉花疮(化妆皮炎)、泥螺毒(泥螺日光性皮炎)、沥青疮(沥青皮炎)、脐湿疮(脐部)、窝疮(手足)
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浸*疮(全身性)、旋耳疮(耳部)、乳头风(乳房)、绣球风(阴囊)、四弯风(肘、腘窝)、蜗疮(手部)、阴湿疮(外阴)
婴儿:奶癣、胎敛疮
荨麻疹:瘾疹、鬼纹疙瘩
丘疹性荨麻疹;、水疥、水疱湿疡、细皮风疹
接触性皮炎:漆疮、膏药风、马桶癣
药物性皮炎:中药毒
尿布皮炎:湮尻疮
水田皮炎:水渍疮
第七章 职业性皮肤病
工业性皮肤病、农业性皮肤病(含稻田皮炎.麦收皮炎.农药皮炎等)、其它职业性皮肤病(含油彩皮炎 漆过敏皮炎等)
第八章 荨麻疹及血管性水肿
瘾疹(荨麻疹)、人工荨麻疹(皮肤划痕症)、水疥/土风疮(丘疹性荨麻疹)、赤白游风(血管性水肿)、色素性荨麻疹
皮肤血管性皮肤病
结节性红斑:瓜藤緾、梅核丹
过敏性紫癜:葡萄疫
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血风疮、血疳
红斑性肢痛症:血痹、湿热羁绊症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脱疽
第九章 药毒(药疹)
第十章 瘙痒性皮肤病?
风瘙痒(瘙痒症)、摄领疮(神经性皮炎)、粟疮(痒疹)、顽湿结聚(结节性痒疹)、妊娠性痒疹、皮痛、人工皮炎
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
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摄领疮、顽癣
皮肤瘙痒症:痒风、血风疮、风瘙痒、阴痒(外阴瘙痒)、逸风疮(老年瘙痒)
痒疹:粟疮
结节性痒疹:马疥、顽湿聚结
第十一章? 红斑及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猫眼疮(多形性红斑)、毒性红斑? 附:酒红斑、环状或图状红斑、口周红变病、口周皮炎、慢性移行性红斑、急性热病性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性皮病、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月经疹、白匕(银屑病)、副银屑病、风热疮(玫瑰糠疹)、紫癜风(扁平苔癣)、剥脱性皮炎、脱屑性红皮症、线状苔癣、光泽苔癣、硬化萎缩性苔癣、进行性指掌角皮症、虫斑(单纯糠疹)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银屑病:白疕、松皮癣、干癣、蛇风
玫瑰糠疹:风热疮、母子癣、血疳
多形红斑:猫眼疮、血风疮、雁疮
毛发红糠疹:狐尿刺
掌跖角化病:手足发胝
扁平苔藓:紫癜风
汗管角化症:鸟啄疮
剥脱性皮炎:胎赤、溻皮疮
连圈状秕糠疹:远山
第十二章 物理性皮肤病? 日晒疮/晒斑(日光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吹花癣(春季皮炎)、痱疮(痱子)、夏季皮炎、冻疮(中西同名)、鸡眼(中西同名)与胼胝、皲裂疮、摩擦性苔癣样疹、汗淅疮(擦烂红斑)、射线皮炎、褥疮、猢狲疳(尿布皮炎)、红花草疮(植物日光性皮炎)、火丹瘾疹(环状红斑)
物理性皮肤病
痱子:痱疮、热痱、痱毒
冻疮:冻风、冻疮
寒冷性多性红斑:寒疮
日光性皮炎:日晒疮
火激红斑:火斑疮
手足皲裂:皲裂疮
鸡眼:鸡眼、肉刺
胼胝:胼胝、牛程蹇、脚垫
植物日光皮炎:红花草疮
第十三章? 角化性与萎缩性皮肤病
蛇皮癣(鱼鳞病)、掌跖角化病、毛发角化病、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毛发红糠疹、毛囊角化症、鳞状毛囊角化症、鸟啄疮(汗管角化症)、进行性指掌角皮症、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更年期角化症、黑棘皮病、老年皮肤萎缩、斑状萎缩、萎缩纹
第十四章? 血管性皮肤病?
色素性紫癜性皮病、紫癜(含过敏性紫癜,暴发性紫癜,中毒性紫癜,老年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瓜藤缠(结节性红斑)、脉痹(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无脉(栓塞性静脉炎)、静脉曲张、脱疽(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附:脱脚伤寒(动脉硬化性栓塞)、狐惑病(白塞氏病)、蚰蜒疮(坏疽性脓皮病)、化脓性肉芽肿、雷诺氏病、红斑肢痛症、网状青斑和青斑性血管炎
第十五章? 营养代谢性皮肤病和脂肪组织疾病
? 维生素缺乏病(含维生素A缺乏病,核黄素缺乏病,菸酸缺乏病)、胡萝卜素血症、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肤**瘤病、卟啉症、蔬菜日光性皮炎、泥螺日光性皮炎、粘液性水肿、硬肿症、肠病性肢端皮炎、痛风、结节性脂膜炎
内分泌、代谢和遗传性皮肤病
皮肤淀粉样变:顽癣
鱼鳞病:蛇皮癣、蛇身
硬肿病:肉痹
第十六章? 结缔组织病?
红蝴蝶疮(红斑狼疮)、鬼脸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肌痹(皮肌炎)、皮痹(硬皮病)、混合结缔组织病、其它结缔组织病、噬酸性筋膜炎、化学物质及药物引起的硬皮样改变、干燥综合征
结缔组织及有关免疫性皮肤病
红斑狼疮:鬼脸疮、红蝴蝶
硬皮病:皮痹、皮痹疽
皮肌炎:肌痹
白塞氏综合征:狐惑病
干燥综合征:燥毒
结节性多动脉炎:脉痹
成人硬肿病:肉痹
第十七章? 大疱性皮肤病?
天疱疮(中西同名)、寻常性天疱疮、增殖性天疱疮、落叶性天疱疮、红斑性天疱疮、样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慢性家族性良性天疱疮、火赤疮/蜘蛛疮(样皮炎)、登豆疮(样脓疱病)、王烂疮(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掌跖脓疱病、镟指疳(连续性肢端皮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庖性皮肤病
天庖疮:天庖疮、火赤疮
类天庖疮:天庖疮
大庖性表皮松解症:天庖疮
庖疹样皮炎:火赤疮
庖疹样脓庖疮:热病庖疮
第十八章? 皮肤附属器病? 肺风粉刺(寻常性痤疮)、鼻赤(酒渣鼻)、白屑风(皮脂溢出)、面油风(脂溢性皮炎)、发蛀脱发(脂溢性脱发)、白皮徒(石棉状糠疹)、黄汗/血汗(色汗症)、无汗症、狐臭(臭汗症)、油风(斑秃)、发不生(性斑秃)、早秃、白发、汗、大汗腺痒疹、粟丘疹、甲营养不良、嵌甲
皮肤附属器疾病
痤疮:肺风粉刺、面庖
脂溢性皮炎:白屑粉、面游风
斑秃:油风、鬼剃头
酒渣鼻:酒糟鼻
腋臭:体气、狐臭、体臭
色汗症:黄汗、血汗
汗庖症:蚂蚁窝
脂溢性脱发:发蛀脱发
多汗症:汗症
第十九章? 色素性皮肤病? 雀斑(中西同名)、面尘/黧黑斑(黄褐斑)、瑞尔黑变病、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白驳风()
色素性皮肤病和粘膜疾病
:白驳风、白斑
黄褐斑:黧黑斑、面尘、黧黑〔〕
雀斑:雀斑、面〔〕
黑变病:黧黑斑、面尘
色素痣:黑痣、黑子
文身:文身、刺花
皮肤异色症:紫白癫风、〔〕
女阴白斑病:阴痒、阴瘘、阴蚀
急性女阴溃疡:阴蚀疮、阴蚀
唇炎:唇风
炎:袖手疳
女阴萎缩:阴瘘
第二十章? 粘膜疾病? 唇风(剥脱性唇炎)、茧唇(腺性唇炎)、马嚼子疮(口角炎)、口疮(阿弗它口炎、复发性口疮)、花斑舌(地图舌)、镜面舌(舌炎)、袖口疳(炎)、黑舌苔(黑毛舌)、口糜(多形渗出性红斑)、口疳(性口炎)、鹅口疮(白色念珠菌病)、走马疳(坏疽性口炎)、口吻疮(核黄毒缺乏性口角炎)、风赤疮痍(眼睑)、睑弦赤烂(睑沿炎)
第二十一章? 皮肤肿瘤? 良性皮肤肿瘤:痣(痣细胞痣)、线形表皮痣、老年斑(脂溢性角化病)、痰包(粘液囊肿)、皮样囊肿、蟹脚肿(瘢痕疙瘩)、皮肤纤维瘤、皮赘、脂肪瘤、血瘤、赤疵(鲜红斑痣)、草莓状血管瘤、海棉状血管瘤、血痣(樱桃样血管瘤)、血管角化瘤、肢端型血管角化瘤、阴囊型血管角化瘤、气瘤(神经纤维瘤)、青斑(眼上腭青色斑、眼上腭部褐青色痣)、皮脂腺痣、结节性硬化、汗管瘤、粉瘤、多发性脂囊瘤;癌前期皮肤病:日光角化病、粘膜白斑、枯筋箭(皮角)、增殖性红斑;恶性皮肤肿瘤:皮肤原位癌、乳疳(样癌)、基底细胞癌、翻花癌(鳞状细胞癌)、恶性黑素瘤、蕈样肉芽肿
皮肤肿瘤
血管瘤:血瘤、血痣、赤疵
疤痕增生:肉龟疮、蟹足肿、锯痕症
样乳头癌:乳疳
鳞状细胞癌:翻花疮、
基地细胞癌:翻花疮、恶疮
神经纤维瘤:瘤赘
淋巴管瘤:足肿
皮脂腺囊肿:脂瘤
皮角:脑湿
脂肪瘤:痰核
第二十二章? 性传播疾病? 淋病(中西同名)、非淋病性尿道炎、霉疮(梅毒)、臊疣()、、软下疳(中西同名)、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阴慝(泌尿滴虫病)、爱滋病、郁病(恐怖症)
肉蛆(皮肤蝇蛆病)、冷流肿(成人硬肿病)、颊疡(放线菌病)、席疮(褥疮)、骨羡疮(痉挛性瘙痒症)
性传播疾病
艾滋病:瘟毒、虚痨、瘟病、瘟疫
梅毒:霉疮、杨梅疮、广疳、疳疮
淋病:膏淋、热淋、劳淋
非淋菌性尿道炎:淋症、热淋、劳淋
:臊疣、臊瘊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阴痒
滴虫性阴道炎:阴痒
细菌性阴道炎:阴痒
阴虱:阴虱疮
软下疳:妒精疮
性淋巴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腹股沟肉芽肿:横痃、鱼口、便毒
:阴疮、热疮
皮 肤 科
带状? 蛇串疮、蛇丹、缠腰火丹
寻常疣? 疣目、千日疣、枯盘箭
扁平疣? 扁瘊
传染性软疣? 鼠乳、水瘊
? 臊疣
脓疱疮? 黄水疮、滴脓疮、脓窝疮
手癣? 鹅掌风
足癣? 脚湿气、臭田螺
甲癣? 灰指甲
趾甲癣? 灰趾甲
神经性皮炎? 摄领疮、牛皮癣、顽癣
荨麻疹? 瘾疹、风疹块
结节性痒疹? 顽湿结聚
银屑病? 白疵、白壳风
斑秃? 油风脱发
脂溢性皮炎? 面游风
寻常痤疮? 粉刺
药物性皮炎? 药毒、膏药风
日光性皮炎? 日晒疮
扁平苔癣? 紫癜风
多形性红斑? 猫眼疮、雁疮
结节性红斑? 瓜藤缠
盘状红斑狼疮? 红蝴蝶疮、蝴蝶疮
系统性红斑狼疮? 蝶疮流注
白塞病? 狐惑
? 白驳风
癣概述
癣(tinea)是霉菌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可分浅部霉菌病和深部霉菌病,而肛击皮肤癣必浅部霉菌病。它多由股癣蔓延至肛门、会阴、臀部所致。夏季多发,冬季少见。中医学记载的阴癣、圆癣、疠疡风、紫等类似于本病。
治疗措施
一中医治疗:
1.内治法:治宜养血和营祛风,方用癣复康。若属风寒者,加制川乌、麻典各9g;若属风热者,加生地15g,菊花12g,苦参15g;若属冲任不调者,加鹿角片9g、菟丝子12g、巴戟天6g。若为阴虚内热者,用生地饮加减。若属湿热实症者,用龙胆泻肝汤加黄柏、苍术、薏苡仁治之。
2.外治法: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下列诸方:①癣药水,用毛笔蘸涂擦患处,每日2~3次。②灭癣灵,醋调膏,涂患处。③癣可净,水煎坐浴。④汗斑方,调搽。⑤槿酒擦剂,外擦,每日1~次。⑥雄黄解毒散,醋调搽。
二西医治疗:
1.内治法:制毒菌素片100万u,每日3次,口服。并内服复合维生素B,也可口服克霉唑,曲古霉素。
2.外治法:常用的药物有10%~20%冰醋酸溶液、复方雷锁辛擦剂、20%~40%硫酸钠、5%水杨酸酒精、1%克霉唑霜、汗斑药不、复方苯甲酸软膏、杀烈癣软膏、2%双氯苯咪唑 霜、10%十一烯酸药水、10%噻苯达唑霜、5%月桂酸酒精等。
3.紫外线照射,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
病因学
中医学诊断,本病是由外受风毒,凝聚皮肤,甚则皮肤不能濡润;或由于风寒外袭,营卫失调;或风热侵入毛窍,郁久血燥;或冲任失调,营血亏耗,血虚生风化燥等致皮肤失养;或被风湿所侵,留于腠理;或久居湿地,水浆浸渍,湿邪外浸,郁于皮肤;或因汗衣湿溻,淹淅肌肤,复受日晒,暑湿侵渍毛窍,而成本病。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是由霉菌所致,而霉菌种类繁多,绝大多数不会致病,其中一小部分为条件致病菌,可存在于人的皮肤、粘膜、肠道等处。正常情况下,各菌群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平衡代谢。但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可造成体内菌群失调,当人体皮肤破损,抵抗力下降时,致病性霉菌则大量繁殖,侵入皮肤,皮下组织而引起癣的发生。本病多是接触接触传染,如通过衣物、用具或自身手足癣传染致病。环境条件亦有影响,如在温热季节和潮湿地区,肛门皮肤受轻微损伤,容易发病。
临床表现
肛周皮肤癣主要为股癣和花斑癣蔓延至肛周而致。
一股癣:生在股部内侧,常蔓延到肛周、臀部等。皮损为钱币形红斑,边缘清楚,略高出皮面。病灶中央常有自愈倾向,其边缘周围有丘疹、水疱、脓疱、结痂、鳞屑等。自觉瘙痒,多在夏季发作,入冬减轻或自愈。
二花斑癣:皮损为黄豆大圆型更大的斑片,大小不一,边缘清楚,有时融合成片,呈灰褐淡褐或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附有微亮糠皮样细瀣鳞屑。多发于夏季,入冬自愈。显微镜检查,鳞屑中可查到真菌孢子和菌丝。
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皮损形态及部位及显微镜检查,即可明确诊断。但应与神经性皮炎、慢性相鉴别:
一神经性皮炎:有明显苔藓化,无水疱,霉菌显微镜阴性。
二慢性:无堤状隆起的边缘,境界不清楚,霉菌检查阴性。
癣病防治常识
癣病重在预防,若发现家人或朋友患有癣病(如:手癣、脚气、体癣、头癣等),应尽量避免接触;并建议他积极治疗,不要穿病人穿过的鞋、袜、衣物用品等。得了癣病后,首先应避免传染给家人,同时,尽快使用能抑杀真菌的外用产品对抗真菌,一般应选用乳剂型外用抗菌产品涂抹于患处,可以作用较长时间,效果更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